欢迎访问川东北法制网

  

首页 > 巴中 > 通江

深山里的“精神乐园”

发布时间:2020-11-28 20:47:58    来源:川东北法制网    浏览量:   编辑:

 

深山里的“精神乐园”——通江73岁老人将自家小院改建成村民文化院

10月22日中午,通江县广纳镇石庙村的“祝家文化院”里,三三两两的村民正在院子里看书、下棋、喝茶……正午时分,暖洋洋的阳光洒遍院子每个角落,像一幅油画。

每天清晨6点,73岁的祝君老人都会准时起床,打扫卫生开门迎“客”。作为这家文化院的主人,他兼顾起了服务员、图书管理员的职责,在院子里来回穿梭,为前来学习和锻炼的村民“服务”。

 从2018年开始,祝君自掏腰包10多万元,将自家的农家小院改建成了村里的“文化院”,供村民们免费享用“精神大餐”。
       新风扑面
       村里有了文化院
      
“祝家文化院”位于通江县广纳镇石庙村三社,距离村委会不远。

这是一栋两层高的小洋楼,围墙外侧张贴着“人民有信仰、国家有力量、民族有希望”“公民社会公德规范”“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”等公益宣传标语。祝君说,贴这些标语是为了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、弘扬传统文化。

推开“祝家文化院”的大门,院墙下栽种着蔬菜、果树和花草。宽敞整洁的院子里,右侧安装了5件健身器材和桌椅,中间放着一张乒乓球桌,左侧还安装了一个篮球架,这是祝君平时休闲娱乐的地方,也是村民们农闲时节一起健身、下棋、打牌的休闲好去处。

穿过院坝,在院子左侧的房间里,摆放着两只四层高的书架,书架一侧摆放着篮球、乒乓球、羽毛球等体育器材,书架另一边整齐地摆放着各类书籍,从诗词到社科类的书籍,共有100多本。书桌上一侧还摆放着毛笔和墨水,可以写写毛笔字,陶冶情操。

“阅读能化愚启智。我想让乡亲们通过书籍多了解一些种养殖业知识,对生产生活都有帮助。”祝君说,他希望通过书屋推动石庙村乡风文明进步,特意委托在绵阳工作的大儿子购买了一批适合村民阅读的书籍,用来充实文化院的书架。“加上我多年的存书,差不多有一千多本。”

“平常大家喜欢聚到这里聊聊家常。”每天,祝君会提前烧两壶开水,并装好茶叶放在客厅里供村民自取。“我们经常来这里学习、锻炼,一到这里,心情就很愉快。”村民李秉茂每天都会来文化大院锻炼。他说,祝君老人的文化院为村民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,大家一起学习、玩乐,生活过得特别有滋味。

腰包鼓了

精神也要富起来

1973年退役转业后,祝君回到老家,先后当过乡村赤脚医生、大队民兵连长、乡文化员。“其实我连小学都没读完,虽然学历不高,但我一直坚持自学,年轻时也发表过不少文学作品。”祝君告诉记者,除了看书练字画画,他还喜欢收藏文物字画。

闲暇时间喜欢舞文弄墨,偶尔也写写诗词,祝君不仅是当地闻名的文化人,也是热心人。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,农民物质生活更加殷实,但村民的文化生活没有城市里的老人那么丰富,以前村民们聚在一起不是打扑克就是玩麻将。为了让腰包鼓起来的村民精神上也富裕起来,祝君便产生了创办文化大院的念头。

“我们一家人都很喜欢诗词文艺,儿孙也很支持我的想法。”2018年,祝君拿出自己攒下的积蓄,并动员3个儿子投资10万元,将自己家的两层小洋楼改建为农村文化院。建设期间,从室内修建、功能布局,到健身器材采购,每一个环节他都亲力亲为。

 

文化院建成后,这里就成了村民们的文化活动阵地,来这里看书、写字的村民也越来越多。“叫了‘文化院’,就得有文化院的样儿。”为了让文化院惠及更多的人,祝君还购买了音响设备,让村里的擅长文艺的村民带领着大伙儿一起唱唱歌、跳跳舞。

石庙村村支书李洪川说,如今,祝家文化院已成为附近乡邻愉悦身心的“精神乐园”。去年春节期间,石庙村在外地打工的村民回来了,春节过后,受疫情影响暂时无法外出务工,大家都会聚集到文化院,一方面交流打工心得、商量来年打工的去处,另一方面学习农业生产知识、接受艺术的熏陶。

私宅“共享”

建好村民的“精神家园”

每天早晨,祝君都会仔细地将院子清扫一遍,规整好体育器材和书籍,以便村民前来使用。

这所文化院,不单是一座书院。两年来,祝君以文化大院为依托,组织文学爱好者、学生参加读书分享座谈会等。时间久了,乡亲们都喜欢聚在这里热闹热闹。“最多的时候有五六十人,有些是从其他村骑摩托车来的,院子里的板凳都不够坐。”说起文化院的“盛景”,祝君自豪之情溢于言表。

 

“自从这里有了文化院,村民的文化活动丰富了,村里的风气也正了,夫妻之间、邻居之间关系更加和谐了。”石庙村三社社长徐卓告诉记者,村委正在考虑利用大院优势,开展一些科普宣传等活动,使文化大院成为了倡导文明新风,传播社会和谐的新园地。

谈到如今的生活,祝君洋溢出幸福的笑容,“文化院是新农村新农民追求精神文明家园的一个缩影,闲暇时大家来文化院健健身、聊聊家常,传播文化的同时又能健身娱乐,这是我办文化大院的初衷,虽然我70多岁了,但身子骨还硬朗,这个文化院我会一直办下去。”

  本网编辑:王志刚



 
关于我们  |  人员查询  |  网站声明  |  联系我们

投稿邮箱:cdbfzxw@126.com     电话:19388753450
主办:四川法宜文化传媒中心     网站可信认证专业委员会证书编号:944170315027468849155     备案号许可证:蜀ICP备20016897号
Copyright© 2020 川东北法制网 版权所有   技术支持:鸿达网络
本网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,转载的目的是为了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如因作品问题请在七日内联系本网。